PET反倾销的背后:身不由己的“价格战”
5月22日,巴西发展工贸部发布公告,对自中国、埃及和印度进口的PET薄膜反倾销案作出终裁裁决。其中,中国涉案企业的反倾销终裁税率为946.36美元/吨,埃及涉案企业的反倾销终裁税率为419.45美元/吨~483.83美元/吨,印度涉案企业的反倾销终裁税率为222.15美元/吨~854.36美元/吨。征收期限为5年,即截至2020年5月22日。
对中国PET薄膜征收反倾销税,巴西并不是第一个国家,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2015年3月13日,马来西亚贸工部发布公告,对进口PET反倾销案做出终裁,建议对自中国、韩国和印尼进口的PET征收反倾销税,中国涉案产品反倾销税率为0~14.91%。
2014年12月3日,韩国财政部照会中国驻韩国使馆商务处,称已于11月24日收到其国内产业申请,拟对中国PET膜产品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韩方称将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2008年8月,韩国决定对中国上述产品征收5.76%~25.32%的反倾销税,并在2011年经复审程序将该措施延续至2014年。
中国PET薄膜出口的困局
近几年,国内PET薄膜出口压力增大。在产能不断过剩的大背景下,PET薄膜出口开始了真刀真枪的价格战。其激烈程度,让许多老外都不敢相信。
但价格战并没有铺平企业的出口之路。由于受到众多来自各国的反倾销诉讼,企业疲于应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据了解,目前国内几家大型企业,以生产8-75µm之间PET薄膜为主,其中75µm的普通膜最多,国内竞争已经相当激烈。而12µm普通膜竞争也愈演愈烈非常剧烈。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形势,如何维护好国外市场,争取一个好的税率,成为PET业界应该思考的当务之急。
印度企业价格控制的启示
PET薄膜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在印度也同时存在。但作为全球PET产线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印度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三大家,产业度集中,对外口径容易掌握;而中国的形势是,企业众多,规模不一,这也是行业价格屏障难以构建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印度国内几家大型PET厂商“抱团走”,联合起来控制价格,这一举动导致许多印度国内下游厂商到中国来进口。
另一方面,在对外出口领域,印度与中国打起了价格战。印度PET厂商近年出口的特点是:全球布点多、速度快、关税低,这些特点都铸就了印度竞争力。
SKC如何应对反倾销?
自2000年8月25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原产于韩国进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聚酯薄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号列为39206200)开始征收反倾销税,这其中就包括韩国的SKC公司。
SKC如何应对反倾销?
据相关知情人士介绍,一方面,SKC开始优化产业链布局,在扩大自产自销模式下,目前PET材料年内部消化可达到50%左右;另一方面,SKC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开发高端产品,布局高端市场,将PET的生产标准向业内日本企业水准靠拢,从而获得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印度企业与SKC的生存模式,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案例。盲目地降低价格,对整个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企业应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而非只专注于扩充产能与关注价格战。